庫木吐喇千佛洞位於新疆自治區庫車縣西南約30公里處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庫木吐喇是維吾爾語的譯音,意思是“沙漠中的烽火臺”。窟群分佈在渭幹河東岸的山麓或斷崖上,分為南北兩區,相距約3公里。北區的洞窟較為集中,已編號的洞窟有80個,但窟形和壁畫保存較完好的不到半數。南區洞窟分散在河東岸和幾條山谷內,編號的洞窟有32個,保存較好的不到10窟。
石窟大約開鑿於四世紀。當佛教從印度和鍵陀羅等地傳入龜茲後,龜茲的人民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,吸收了外來藝術的有益成分,創造出了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風格的藝術形式。洞窟的早期壁畫屬於南北朝時代,而唐代的壁畫內容則以經變故事為主,與敦煌莫高窟的十分相似。晚唐的壁畫間常有漢文和回鶻文的榜題。第46窟夾子本生圖,採用較粗的線條勾勒輪廓,內部以赭石平塗,極富立體感。龜茲畫家還從自己的生活實踐出發,讓佛和菩薩披上龜茲的服裝,被稱為“雙領下垂”式的大衣。在繪畫的技法上,“用筆勁緊,如屈鐵盤絲”。第32窟殘存“涅盤變”中的舉哀菩薩,線條圓潤,流暢柔和,是“屈鐵盤絲”式線條的代表之作。
庫木吐喇石窟的唐代壁畫在內容和畫風上都和中原藝術比較接近,既有中國畫那種豐富多變的線條,又有凹凸不平的暈染法,並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,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龜茲畫風。這裏出現了“西方淨土”、“東方藥師”、“法華”、“彌勒”等大型的經變故事畫,畫家以其豐富的想像力,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。在創作的方法上,他們把佛和菩薩都畫得雍容端莊,溫柔安詳,充滿著世間的人情味。第16窟的“東方藥師”經變畫中的飛天,披帶花冠彩帶,成對地在空中迎風飄舞,淩空飄逸,婀娜多姿,表現了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和渴望。而在第36窟的舉哀菩薩畫中,同一幅畫,有的地方線條勁緊圓潤,有的粗細相間,再稍施暈染,顯得身姿挺秀,情態高雅。這些瑰麗的藝術珍寶,是古代龜茲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,它也為研究新疆的經濟、文字、建築、舞蹈、眼飾和工藝美術的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形象材料,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