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七月十五,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,民間俗稱為:“鬼節”。河南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“牲口節”,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。在豫北林縣等地,七月十五這天,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麵糢,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,然後燃放鞭炮,慶賀槽頭興旺。凡有大牲口的農家,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,把供奉後的羊羔糢送給大牲口吃,也有給牲口餵豆等精飼料的,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。晚上,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。有民謠說:“打一千,罵一萬,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。”
牲口節的起源,據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。傳說,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後,生活貧困,被迫去給財主放牛。這天,財主想起“馬不吃夜草不肥”的說法,硬逼幹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裡去放牛。朱元璋和夥伴們又累又餓,而財主卻在家裡花天酒地。朱元璋氣憤不過,指揮夥伴們偷來殺牛刀,大家一齊動手,殺牛的殺牛,燒火的燒火,不一會兒,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。
天快亮時,打著飽嗝的夥伴們發愁了,牛少了一頭,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。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,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,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,然後讓一個小夥伴回去報信,謊說牛鑽到地底下了。
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現黃牛真是鑽到了地下。地面上不見牛身,只露牛尾。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,誰知地底下真地“哞!哞!”叫了兩聲,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。後來,財主又命人挖地,結果什麼都沒有挖出來。他垂頭喪氣,自認倒霉。
事後,夥伴們慶幸沒有受罰,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,一邊把牛鞭甩得劈劈叭叭響。從此以後,人們為感謝耕牛,就把農曆七月十五當作“牲口節”,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,希望它重新轉世。 中原是農耕地區,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“勞力”,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,人們把農曆七月十五專門奉為“牲口節”,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。 |